在露天采場,電鏟和電機車配合進行采礦作業。
今年5月1日,是海南島解放75周年紀念日。75載櫛風沐雨,石碌鐵礦這片熱土,見證了海南從戰火紛飛到繁榮發展的壯麗史詩。今天,讓我們循著老一輩革命者和礦山建設者的記憶,聆聽這段跨越時空的紅色.
“大部隊登岸時,敵機輪番轟炸、掃射,每次三架。海水里、海岸邊、渡海大軍向岸上涌動。戰斗非常慘烈,沙灘上、海岸邊,一撥又一撥的敵機向大軍進行瘋狂地掃射和轟炸,戰士們一個個倒下、一片片倒下……渡海大軍用機槍還擊,打下了一架敵機……”
這是從海南礦業離休的老同志吳淑友,回憶1950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海南島登陸作戰的壯烈場景。
當時,吳淑友作為瓊崖縱隊獨立團二營五連的炊事員,跟隨部隊開拔至白馬井,準備接應渡海大軍。
圖為2020年,在公司工作人員的采訪下,已經90高齡的吳淑友(左)講述早年參加瓊崖縱隊的事跡。
根據她的回憶,海面上,解放軍的木船在敵機的狂轟濫炸中奮勇前進、來回穿梭,將渡海大軍源源不斷地送上岸來。大約到了下午4、5點鐘,在瓊崖縱隊配合下,渡海的戰士們躍入齊腰深的海水,頂著槍林彈雨向岸上挺進。
吳淑友的炊事班在海邊的村莊里,為戰士們準備茶水和吃食。那時目睹的慘烈情形,讓她刻骨銘心。
渡海大軍成功登陸后,與瓊崖縱隊一起乘勝追擊國民黨殘余部隊。吳淑友隨連隊迂回臨高、澄邁、定安、瓊山等地到了海口,并在海口見證了解放軍的入城儀式。
1950年5月1日,解放海南島的最后一場硝煙散去,海南島宣告解放。幾天后,中國人民解放軍海口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成立。為了恢復戰后社會秩序,保護國家財產和自然資源,軍管會計劃對石碌鐵礦進行接管。
林勇,當時是軍管會的一名軍管干事。幼年時,他跟隨叔叔漂洋過海前往泰國謀生,并在泰國加入了共產黨。1949年,隨著國內戰爭的節節勝利,解放海南島的戰役蓄勢待發。受中共旅泰支部委派,林勇也回到家鄉加入了解放海南島的隊伍。因為他早年曾在機器廠打工,有著機械及鑄造方面的從業經驗和技術,以及長期革命斗爭的經驗,于是被派往石碌鐵礦,參加石碌鐵礦,以及礦石運輸的重要通道——八所港及“石碌—八所”鐵路的接管工作。
圖為海南島解放前的石碌鐵礦。
然而,那時的石碌鐵礦,在國民黨資源委員會從日本侵略者手中接收后,由于管理不善,屢遭盜竊,加之經受了兩次臺風的侵襲和反動勢力潰逃時的蓄意破壞,已經是舉目荒涼:廠房被焚毀,設備遭到嚴重破壞。
反動勢力甚至還企圖切斷礦石運輸通道,在八所碼頭、礦橋還安置了炸藥,幸好我軍行動神速,在5月1日清晨趕到,順利接管。這條礦石輸送的“生命線”才幸免于難。
林勇到任以后,積極開展對石碌鐵礦的恢復工作,從整編隊伍著手,他組織人員對廠房、設備、物資進行全面清點造冊,編制保管、修復計劃,為石碌鐵礦的復工和此后大規模的開發打下了堅實基礎。
圖為石碌鐵礦恢復生產后,職工們在露天采場的礦卡前召開大會。
圖為早期的選礦廠。
經過幾年的恢復,做足了各方面的充分準備后,黨中央決定,于1957年,正式恢復石碌鐵礦生產建設。1956至1985年間,石碌鐵礦經過一期恢復建設工程、二期建設工程和三期擴建工程,鐵礦石年產量從110萬噸提升至460萬噸。在這30年間,為國家提供優質鐵礦石5000多萬噸。
經過三期建設工程,選礦廠已經初具規模。
在露天采場,電鏟和電機車配合進行采礦作業。
2007年,海南礦業改制成立以后,石碌鐵礦的開采方式逐步從原先的露天開采轉向地下開采,持續推進綠色礦山、智能礦山建設,讓昔日的露天礦坑變成了層巒疊翠的生態花園。同時,公司邁向了多元化、國際化發展的道路,構建起“鐵礦石+油氣+新能源”的產業格局,近年來海外并購項目相繼落子,海外營收已經提升至將近48%,彰顯出強勁的發展活力。
圖為坐落于青山之間的地下采礦場主副井。
從1950年解放海南島的硝煙彌漫,到如今海南自貿港建設的春潮激蕩,75載滄桑巨變讓我們切實地感受到今天繁榮富強和幸福美好來之不易。
今天,讓我們向解放海南島的革命先輩致敬!
向創造美好的建設者致敬!
海礦青年用實際行動詮釋新時代青年的責任與擔當。
今年5月1日,是海南島解放75周年紀念日。75載櫛風沐雨,石碌鐵礦這片熱土,見證了海南從戰火紛飛到繁榮發展的壯麗史詩。今
鋼鐵裁縫 匠心閃爍
在實踐中沉淀淬煉,精益求精,彰顯勞模本色
凝心鑄魂跟黨走,團結奮進自貿港